历史上徐弱是什么人?他自杀的背后是何真相?

本文已影响9.37K人 

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、人才辈出、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。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

徐弱之死乃是典型的“舍生取义”,如果他不选择赴死,那么只能选择死战或者苟活于世。墨家巨子孟胜受阳城君所托为其看守领地,但面对楚肃王收封地之举无可奈何,眼看无法完成好友所托,于是觉得失信于人的孟胜选择了自尽,徐弱虽然进行了劝说,但并未成功,反被孟胜说动,最终决然赴死。

徐弱之死乃是典型的“舍生取义”

墨家巨子孟胜,在楚国阳城君手下做事,阳城君在外出时便命令孟胜替自己守护封地,并将“璜”一分两半当做信符,两人各持一半,约定如果有人持有另外一半信符,只要两块信符能够合二为一,你便要听他的命令。

楚襄王去世之后,因变法而对吴起恨之入骨的贵族们群起而攻之,想要诛杀吴起。情急之下,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尸首上,贵族们便以弓箭将其射杀,但很多箭矢却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。按照楚国的律法,毁坏王尸乃是大罪,是要被株连三族的。

历史上徐弱是什么人?他自杀的背后是何真相?

之后楚悼王的儿子芈熊臧继位,是为楚肃王。由于当时攻坚箭杆上刻有各个贵族的标志,于是楚肃王便下令将毁坏父亲尸体的贵族们统统抓起来,依法严惩。于是陆续有七十多个贵族被抓,但阳城君却得以逃脱,楚肃王虽然没有抓到阳城君,但却要收回阳城君的封地。

被派来接收阳城君封地的使者自然是没有另外一半信符的,但是孟胜也明白,凭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守住封地的,于是便说,“受人委托守护封国,且有信符的约定。如今虽然没有见到信符,但凭我们的力量,又根本无法抵御楚王的大军,恐怕我也只能死在阳城了。”

孟胜的弟子徐弱便劝孟胜道,“如果死对阳城君有益,那么死便死了;可如今死非但对阳城君无益,反而会使墨家损失惨重,甚至可能使墨者从此絶于世。”

孟胜则说,“不然,我与阳城君就算不是师徒也是朋友,就算不是朋友也是臣子。如果不死,从今往后,天下人求严师必然不会再选择墨家,求贤友也不会选择墨者,求良臣更不会选择墨者,那才是真正害了墨家。如果赴死,那么便必然会有人行墨者之义,从而继承墨家遗志。我将会把巨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,田襄子乃是贤者,墨家怎么会絶于世呢?”

徐弱便说,“如果真如夫子之言,那么便请我先行赴死”,于是便在孟胜之前死去了。孟胜派遣了两个手下带人冲出重围,要将巨子的令牌送到田襄子那里。而阳城被楚军围困,孟胜死了,他的弟子追随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。

冲出去的人中有两个人终于见到了田襄子,并且把巨子令牌和孟胜的指令(传巨子位于田襄)交给了田襄子,准备回去楚国和追随孟胜殉葬。田襄子制止他们说:“孟胜子已经把巨子的位子传给我了,你们要听我的,不要回去。”但是那两个人还是回去殉葬了。

历史上徐弱是什么人?他自杀的背后是何真相? 第2张

徐弱不死便只能选择死战或苟活于世

从整个事件来看,徐弱显然不是怕死之人,他之所以会劝孟胜,只是担心墨家的传承从此断绝罢了,在知道孟胜已对身后之事有所安排之后,便慨然赴死了。而且,当时的墨者均认为,如果不听巨子的话,那么便是不知墨家之义,那么徐弱作为一个墨者,在孟胜决然赴死之际,也只能选择追随。

如果徐弱不选择赴死,摆在他面前的无非两条路,要么追随孟胜,要么只有逃亡。

1、追随孟胜。如果追随孟胜,那么便是和楚军决一死战,与城共存亡。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极为悬殊,且根本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,守城的成功性几乎没有。徐弱最终的结局或者是战死沙场,或者是在孟胜死后追随而去。

2、畏死逃亡。在那个极为重视个人品行的时代,如果徐弱选择了逃亡,那么必然是个名声扫地的结局。如果能够顺利逃亡,他也只能就此隐姓埋名就此苟活于世。

从徐弱的行事风格来判断,第二点他显然是不会选择的,他所能做的便仍然是只能追随孟胜,这也是当时所有墨者的一致选择,当然结局仍然是个死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